您当前所在位置:职场资讯 >边灌着“归来仍少年”的鸡汤边走向圆滑厚黑
发布时间:2018-07-25
来源:
摘要:什么是“归来仍少年”?是像罗兰说的那种英雄主义,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。什么是“少年心”,是历尽千帆后仍保持纯真,而不是身在校园未经打磨时的天真豪言。那句话说得好:太多的人错误地把天真理解成纯洁,假如你经历过沧海桑田,你还坚持你,那是纯洁;假如你见过的世面太少,你以为你是纯洁,但那是天真。
前几天在课堂上跟同学讨论一篇文章,题目叫:又一个孩子被教会了闭嘴。――我的朋友老徐写的,他有感而发,忆起自己年轻时被修理的经历,他说,在我刚走上工作岗位,就雷厉风行的给我上了生动一课:这世界,只有闭嘴才有饭吃,只有消磨锐气才有岁月静好。他引用了那句常被人提起的话:我们三岁学会说话,却用一生学会闭嘴。
老徐一向温和克制,早被岁月修理得貌似胸无大志,才气横溢却在生活中刻意装孙子,低调内敛,不喝酒不抽烟不讲黄段子,也不带保温杯,人刚到中年就练就了与世无争无欲则钢的无趣样子。他嫌“评论部主任”头衔是个麻烦,早早辞了这官,写些自由而无用的文字,偶尔发几句类似“又一个孩子被教会闭嘴”牢骚。面对年轻人身上的沉沉暮气,五四时有个学者激愤地说:多数人30岁前就死了,只不过到70岁时才埋。
我想,老徐这篇文章虽然传递了悲观和消极,写满了“自我埋葬”的无奈,但我相信,他的内心一定没有埋葬自己20岁30岁时的青春和理想。
上节课时问台下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同学们,怎么看《又一个孩子被教会了闭嘴》这篇文章,竟有不少认同。我是反对这篇文章的,人怎么可能一辈子都在打鸡血,一生都会遭遇让人意气风发的正能量呢?人的一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类似的负反馈事件和负能量际遇,做新闻就是跟这个社会的病态打交道,阴暗、丑陋、龌龊、苟且、颠倒黑白,正义被嘲笑,法治被践踏,善良以看得见的方式被打击。大雪压青松,少数人是“挺且直”,多数人可能就在这种负反馈中走向精致的利己和理直气壮的厚黑,走向无可救药的犬儒主义、虚无主义和世侩主义。
我也想说真话啊,可你看看那些说真话的人的下场?我也想保持单纯啊,可你看看那些单纯者过得怎么样?我也想做好人啊,可是你看看做好人的代价,扶老太太的小伙儿被讹诈,救人的医生被小偷顺走钱包,见义勇为的年轻人受伤后流血又流汗。我也想遵守规则啊,可是你看看那些守规则的,考公务员被挤掉,升职时没希望,评奖学金时被善交际善关系者完虐。――好人有好报,守规则的被尊重,都是骗人的鬼话。
是的,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这样的负反馈事件,比如这样的新闻:绿灯亮时过马路的姑娘被闯红灯的货车压过,老实等红灯的出租车司机被违反交规的车碾压。――这些新闻后面常常是齐刷刷的类似留言:不守规则的人活着,守规则的人却死了。这让守规则的人情何以堪?可是,难道不是应该把矛头指向违反规则的,诉诸法律去惩罚违反规则的人,反思违反规则者制造的悲剧?而不是在负反馈中撒娇“守规则没好报”,然后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厚黑者,理直气壮地无耻和油腻。
最近在看康德讲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,康德提到人的自由追求:只要我的行为被生物性所决定,或被社会性所规范,那它都不是真正的自由。自律地行动就是根据我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--而不是听从于本性或社会传统的指令。只要我们是在追求欲望的满足,那么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,都是为了某种外在于我们的目的,我以这种方式充饥,以那种方式来解渴,我们不是自由地行动,而是在根据一种外在给定的规定性行动。
什么意思呢?也就是说,我们不要为所追求的“好”去设置条件,做好人就是做好人,做好人是绝对命令,不要给“做好人”设置“有好报”的条件。讲实话,说真话,不说假话,是绝对命令(当然,真话并非一定要说的,底线是不说假话,不创造性地说假话),不能为“说真话”“不说假话”设置“得到尊重得到响应”的条件。我做好人,讲真话,不说谎,是尊从我内心的道德律令和头顶上灿烂的星空,不是看别人脸色,不是为得到奖赏。假言命令是典型的工具理性,如果你想要A,那么就做B,如果一个行为只是作为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时才是好的,就是假言命令。守规则,做好人,不说谎,应是尊从内心的绝对命令,不能为这个道德律令设置“有什么好报”“有什么好处”“我能得到什么”的前提。
做媒体写评论的常常会陷入一种职业无力感和倦怠感,因为今天所写的、所批评的、所呼吁的,只是重复10多年前的那些内容,公开啊,监督啊,透明啊,社会在很多方面超稳定,问题有一种巨大的惰性,使新闻和评论只能重复,新闻不过是旧闻。很多方面没什么变化,呼吁了没什么用,为什么还要做新闻?哈维尔说得好:我们坚持做一件事,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效果,而是这样,这样做是对的。――媒体人的职责就是报道,报道事实和真相,至于改变,不是媒体人能决定的,不能因为“改变太难”就放弃媒体人的专业追求,放弃自己原初的新闻理想,就留下一声“去TM的新闻理想,姐赚钱去了”扬长而去。
说出真话是对的,做错的是其他人,我为什么要吃药,为什么要闭嘴?做好人是对的,“没好报”是社会惩罚机制出了问题,我为什么要放弃做好人的操守?守规则是好的,“不守规则的活着”是个案,也终将受到惩罚,为什么放弃自己的规则意识。我常常跟学生说,要跳出自己那些暂时的身份而看到自己的“普世身份”,你只是暂时的北大清华人,暂时的北京人,暂时的专业人,暂时的路人,很多身份都是暂住的,而永恒的身份是:一个人,一个公民。――更要珍惜那些将一辈子附着在你身上的那个身份,从那个带着永恒和普世性的身份去看问题,才能保持你作为人的本真和纯洁,脱离低级趣味,跳出利益和思维盲区。
也只有这样,站在太空中看地球,站在永恒的身份上看自己,站在20年、30年后看今天,你的内心才会强大,你的坚守才会坚硬,你才会有一副好人的盔甲、说真话的勇气和在奔跑中调整呼吸的从容、乐观、韧性和爱能。不必总是热泪盈眶,不必靠那些鸡汤续命,不必自怨自艾愤世嫉俗。
我跟同学们说,学新闻的尤其需要这种“不被负反馈干扰”的定力,因为你们将来从来的这份职业就是跟这个社会的病态、阴暗和无处不在的“丧”打交道,你们要通过专业给自己打造一副盔甲,避免被弥漫的负面磨掉自己的锐气,避免被嘈杂干扰自己内心的宁静,不要撒娇说“又一个孩子被教会了闭嘴”,说话是我们的职业,这份追求,不休不止。
学新闻做新闻的,尤其需要“在奔跑中调整呼吸”的耐心和智慧。从事的这份职业,会遭遇不同的工作环境,有高山,有深林,有大海,有黑暗,不同的社会气压下你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呼吸。否则的话,无法在这份职业上持久奔跑,要么窒息,要么透支,要么瘫软在地寸步难行。
我们在毕业的时候,同学们总会送上一句“愿历尽千帆,归来仍少年”――什么是“归来仍少年”?不是少年的鲜嫩模样,颜值终将败给岁月,少年是一种心态,20多岁时对事物的本真认知,不死的理想,康德说的那些绝对命令。什么是“归来仍少年”?是像罗兰说的那种英雄主义,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。什么是“少年心”,是历尽千帆后仍保持纯真,而不是身在校园未经打磨时的天真豪言。那句话说得好:太多的人错误地把天真理解成纯洁,假如你经历过沧海桑田,你还坚持你,那是纯洁;假如你见过的世面太少,你以为你是纯洁,但那是天真。
我们需要珍惜风华正茂时的纯净天真,更要有在面对各种丧文化和负能量冲击、见过世面后保持纯洁的能力,收起那种“又不相信美好”的摇摆人格,在变幻不定的新闻背景中有一个泰然自若的人格,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,守脑如玉,日拱一卒,归来仍是少年。
职场资讯推荐